論文下載 |
鱘魚人工養殖病害發生的原因及防控對策 |
時間:2017-11-24 10:15:26 來源: 點擊:16044 |
莫有東 廣西水產畜牧學校;郵編:530021 摘要:隨著我國生產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正忙碌、緊張的擴大自己的產業,而鱘魚作為一種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魚類正在被廣大養殖產業所培育養殖。隨著鱘魚人工養殖廠數量的不斷增加,鱘魚的放養密度正在逐年增加,致使自然水域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鱘魚養殖病害自然就會增多,危害程度也就逐漸加大。這一連續的事件下來嚴重阻礙了鱘魚產業的發展。因此,針對目前鱘魚人工養殖病害發生的原因進行了理論科學分析并且研究出了預防鱘魚疾病的相關疫苗和控制細菌生長的相應對策,并為今后鱘魚養殖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鱘魚;人工養殖;病害;防控對策 |
|
前言: 鱘魚屬于軟骨魚科目,分布范圍地區較小,大多數鱘魚分布在我國東北方向以及兩河流域等。鱘魚本身肉質柔軟且厚,含有豐富的營養,對人類身體有很大的價值。鱘魚肉進入口中,口感嫩滑,味道鮮美,給人以舒適、柔軟、絲滑的感覺,所以鱘魚的銷售市場極其火爆,并且帶動了養殖業的經濟發展,因此鱘魚被人稱為“黑色黃金”。鱘魚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帶來經濟效益,可以說鱘魚身上不能被人類利用的少之又少,而且隨著其野生資源的減少,大量的人工增殖及人工養殖相繼出現,人工養殖過程中的病害也在逐步增加,這就不得不迫切的需我們掌握更多的有關于鱘魚病害的知識以及防控措施。
1、養殖鱘魚的主要疾病
養殖鱘魚過程中主要出現的疾病包括真菌性疾病、寄生蟲病、營養缺乏、敵害生物及其他多種原因造成的疾病綜合癥與原因不明的疾病。真菌性疾病又包括水霉病、卵霉病;寄生蟲疾病主要包括小瓜蟲、車輪蟲、三代蟲等;營養缺乏導致口不能閉合,而且四周紅腫的氣泡病、由于飼料或添加劑有毒而得的肝性腦病;還有由多種原因造成的疾病綜合癥與原因不明引起的黑身病、大肚子病、紅斑病等各種各樣、形態百變的疾病。這些疾病如果不能夠在發現時及時對癥下藥,及時的防止與治療,那么將會有大批量的鱘魚死于非命。所以了解養殖鱘魚過程中出現的疾病顯得極其重要,掌握其治療方案更是重中之重。
2、 鱘魚人工養殖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
2、1 自然因素
近年來,由于地球氣候變暖,自然環境變幻莫測,而對于自然環境的改變是不能被我們所控制的。干旱天氣、洪澇災害等各種惡劣極端的自然環境造成鱘魚人工養殖病害大面積發生,加劇了鱘魚的死亡速度與死亡數量,大批量鱘魚死亡的現象已經變得司空見慣。洪澇災害使得水中泥沙含量過高導致水質混濁,這對養殖鱘魚的呼吸造成致命的一擊,長時間積累往往導致爛鰓等疾病的發生;其次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洪水中常常帶有大量的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等有毒有害物質使養殖水體含有過多的病原菌,造成水體污染,影響了鱘魚的正常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的溫度變化也是不容小覷的,一方面溫度影響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及病原體的感染力,另一方面是對鱘魚的代謝水平和水環境變化的影響。鱘魚在生長過程中對水溫的要求是很苛刻的,如果水溫大幅度變化會影響鱘魚的進食量,導致其抗病能力減弱,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甚至死亡。
2、2人為因素
2、2、1 鱘魚人工養殖檢疫工作不充分
檢查防疫是鱘魚人工養殖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是防控重大疾病的關鍵手段。雖然鱘魚人工養殖已經廣泛的開展在全國各地,但是人工養殖檢疫這一工作的落實卻不盡人意。檢疫工作在所有工作中的地位大家應該可想而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消毒過程中一定要嚴格管理控制,如果不能夠做到嚴格管理防控,將會有大量細菌通過母魚一代代繁衍傳播下來,以及大量帶病原的苗種用于銷售,使得鱘魚形成惡性循環,造成鱘魚的大量死亡、經濟效益的降低。
2、2、2 養殖方式選擇不正確
養殖方式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鱘魚的產量與質量。目前在國內鱘魚人工養殖主要有三種方式,不同的養殖方式有不同的優缺點,而作為養殖用戶關心的當然是哪一種方式能夠帶來最大的經濟收益,哪一種方式的經濟成本最低。網箱養殖方式是三種方式養殖之一,因為其設備簡單,操作方式容易,而且經濟成本低廉,深受廣大養殖用戶的喜歡,雖然如此,但是因為在網箱布局上雜亂無序,使用數量過多,導致在有效水體的鱘魚密度過高,呼吸造成困難,魚類排泄物不能迅速隨水輸送出去而污染水體,滋生細菌,致使鱘魚生病、死亡。
2、2、3飼料營養對鱘魚生長的影響
飼料是發展水產養殖的物質基礎。就如同人類需要食物補充體能和必要營養一樣,飼料作為鱘魚外來能量的補充,是保證鱘魚生長需要的重要營養物質。雖然目前國內生產鱘魚飼料的種類很多,但是卻缺少為鱘魚量身定做的合理營養飼料。因為鱘魚的種類很多,在相同品種鱘魚下的生長階段又各不相同,因此很難能夠制作出適合每一類鱘魚的特定飼料,可以說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目前來說,只能夠做到符合鱘魚的基本食物要求,比如說:鱘魚是一種肉食性動物,尤其對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要求較高,其次是脂肪含量,因此在制作飼料時要嚴格控制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做到營養搭配合理。
2、3 內在因素
內在因素是指鱘魚自身和現在人工養殖的鱘魚苗種主要來源于鱘魚母體本身的人工繁殖獲得的魚苗和少量來源于野生捕撈鱘魚親魚繁殖獲得的魚苗。第一種情況下,由于人工養殖鱘魚是在同一個池塘里自由繁殖,因此易產生近親交配。雖然經過一兩代的繁衍沒有什么事情可以發生,但是經幾代繁衍后種群遺傳多樣性變差,基因性狀退化,導致環境適應能力變差,不能夠很好地在人工環境中生長,生長速度緩慢,抗病能力變差,病害增多,死亡率增加。而野生捕撈的鱘魚由于長期生活在自然水域環境里,本身可能會攜帶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在身體或是在魚卵中,這樣即使人工繁殖后依然攜帶有病原菌,在后期的人工養殖過程中,若遇氣候、水質惡化等環境改變時,魚體攜帶的病原菌就會爆發,出現大規模的死亡。
3、 鱘魚人工養殖病害的防治
3、1 改善鱘魚生活環境
水質環境是水產養殖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養殖魚類的生長發育。不同的魚類需要不同的水質條件,每一種魚類都有自己適合的環境!在養殖鱘魚的過程中,病原體和鱘魚生活在同一片水域中,因此做好防疫工作是有效控制鱘魚生病的關鍵。改善水體生態環境,做到適合鱘魚生活但是又能夠減少病原菌的數量,做好預防魚病的準備工作,其次,嚴格的消毒措施也是重中之重的,切斷外來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定期檢查水體質量、飼料、生物餌料,即使做到工具的消毒與更換。
3、2 提倡并發展生態健康養殖
生態環境是鱘魚健康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鱘魚的健康生長才會帶來企業效益的增加、經濟效益的增長。鱘魚的養殖最重要的就是水源的選取,首先要選取優秀的水質和水源充足、水位穩定的地方,其次要保證優良的水體環境,只有良好的生存環境,才能提高鱘魚的體質,從根本上降低鱘魚的發病率。鱘魚養殖規模化的發展也是重要的一個項目,要根據養殖水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開發與運用,盡可能消除環境中的細菌,發展低消耗、高效率的模化養殖模式。
3、3 選擇合理放養密度
養殖密度是人工養殖廠量度環境的一種控制指標。放養密度的控制是對鱘魚生活環境的一種控制管理,適當的鱘魚密度有利于改善魚群內部的生存環境和生理狀況。但是高度密養可能會導致魚群內部相對空間的減少,降低鱘魚的生長速度,使魚群內部生長不均勻,所以應根據鱘魚正常生長所需要的營養量來合理控制其放養量,提高水體氧氣密度,改善水體環境,加快魚群內部新陳代謝,降低細菌的滋生。同時應該科學飼養管理,保證飼料的安全性。
3、4 合理用藥、減少抗藥性的產生
在鱘魚人工養殖過程中,如果發現鱘魚有任何不對或者反常理的反應,要及時送到有關醫療部門進行檢查,切莫自行決定使用何種藥物進行不規范治療。如果有條件并且技術允許的話,可以進行過敏性試驗,保證鱘魚沒有任何過敏反應之后再進行藥物治療,這樣就不會因為用錯藥物發生魚群大量死亡現象,做到合理科學用藥。使用藥物的時間也是飼養人員應該所具備的知識,過長過短都會造成或大或小的傷害。因為任何疾病治愈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在指定治病計劃中,一定要用足夠的時間療程和足夠的藥物劑量有效地殺滅菌原菌。
4、 結語
綜上所述,鱘魚人工養殖過程中有太多的問題和知識需要去了解,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具備更多的知識儲備量。而且作為人工養殖生產基地,應該引進先進科學的養殖技術,建立健康的生態系統,達到國家養殖環境的標準要求。選好地理環境和水質條件,合理控制放養密度都是人工養殖過程中所必要考慮的。最后的檢查防疫工作也是不能夠省略的,做好防疫工作是未雨綢繆的一種表現,從源頭上找到原因并及時做出判斷,有助于鱘魚人工養殖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海鵬,楊先樂,高鵬,等鱘細菌性敗血綜合征致病菌的初步研究.[j]淡水漁業2000,37,(!):53--69
?€?2 李圓圓,曹海鵬,何珊,等鱘源致病性嗜水氣單胞菌的分離鑒定與藥敏特性研究. 微生物學通報2008,35,1186-1191
?€?3 孟彥,肖漢兵,張林,等施氏鱘出血性敗血癥病原茵的分離和鑒定,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7,26;822-826 |
 |
|
|
 |
|
欄目列表 |
|
 |
推薦內容 |
|
 |
熱點內容 |
|
 |
|